今天,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2日發表《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》白皮書,對中美貿易爭端表態,批判美國不顧世界經濟分工現實,在談判中三次「出爾反爾」,致中美經貿磋商嚴重受挫,「責任完全在美國政府」。
有學者講典故, 清朝。
有人講中美貿戰未來發展。
我今日想講,講呢句說話,講者背後的考量:
情景1 role play
A同學近來開始欺凌B同學
B同學一路無出聲,幾星期後,
B同學同A講:警告你唔好再搞我,唔好話我唔提醒你!
情景2
你同小火子玩華氏啤
開到最後一隻,小火子同你講:
唔好話我無同你講,你呢鋪大獲!
如你是美國,你會點諗,所有事都經兩方計算分析,究竟說這句話的人什麼心態?
10秒思考, 有2個可能性
1 B 有堅料 或
2 B 不想還擊,想拖延時間, 如爭取5G市場, 一帶一路,個底牌暫不強, 有極大顧慮(比較大機會)
為何是選項2?
被人欺負的過程,是成本,何不及早止蝕,早早防止惡化
為何不想出招?
1 自己都知面對對手十分強,美國出招前,必有預測和做準備,就好似黑社會未必會打無勝算的仗一樣, 敵人當然知道損人損己,但只要佢平衡各方後,如自己損失較小,敵人損失較大才行事。(當然歴史也有不少挑機失敗的例子。)
2 拖延時間比較有利,如等美國大選,美國國民有反响。美國損失較嚴重。5G合約, 找新供應商等.

2 不太想揭底牌出招,保持神秘感,有時見鬼不是最恐怖,係見鬼前的不安才恐怖。
3 如稀土戰,和斷絕一些公司關係,無效,效果不大,有兩大後果:
-
底牌給揭露下,再無新招,令人放下威脅感神秘感,之後的招都沒有太大作用
-
外界會認為中國都不是太強,多少影響自身的聲譽,長遠影響自身發展